7.4池水循環方式
池水循環方式是指池內進水(給水)與出水(水)在池內流動的方式??茖W地講好是要解決好從池內什么部位取水(回水)進行凈化處理,再將凈化處理后的水從池子的住么部位均勻地送人池內。替換出池內尚未凈化處理的水,使其進行凈化處理后再送入池內,如此往復的過程。
7.4.1 基本要求
經過凈化處理后的池水應能均勻地被分配進人到池內各個部位,并使池內尚未凈化的池水均勻有序的被替換、更新排出。進人池水凈化處理系統,目的就是使池內的水全部獲得交換,為此要做到如下幾點: 1.從水力學技術角度細分析科學合理地布置好池內給水口和回水口位置,應確保滿足下列要求:
1)進水口和回水口的水流量在規定流量下的平衡;
2)被理后的池水能在池內分布均勻,有序流動,不出現短流、渦流和死水區;
3)防止一部分池水水流較快,另一部分池水水流較慢,造成池內水質不均勻。
2.滿足池水環水泵自灌式吸水,以利于池水循環凈化處理系統的自動化運行。
3.應保持水池周圍環境衛生,避免池岸污染進入池內。
4.便池內給水口回水口、泄水口及循環水管道及附配件的施工安裝和使用過程中的維護與管理。
7.4.2順流式池水循環方式
這種方式就是將全部循環水量,經設在游泳池端壁或側壁的池水面以下的給水口送入到游泳池內,再由設在游泳池底的回水口,經由循環水泵抽吸,送人過濾器去除回水中的雜質,降低回水的渾濁度,并對過濾后的循環水進行加熱、水質平衡和消毒處理后,再送回游泳池內繼續使用的一種水流組織方式。池底回水口不得少于2個,且回水口應有一定間距,以防止被游泳者或其他東西堵塞,減小循環水量影響池水水質。2個回水口不得串聯,以防止回水量不均勻。這種循環方式雖造價低,以及使大部分池水能得到有效循環,但仍有一小部分池水如進水口下部的池水不能有效循環,池內會有死水區產生,從而造成池內水質和水溫不均勻。
1.側壁進水型,如圖7421所示:從游泳池的兩個側壁或一個側壁上的給水口進水,給水口間距宜為2.5~3.0m,給水口出水水流速度不應超過1.0m/s。游泳池長度超過50m,如為雙側壁給水,回水口數量以圖7.4.2-1所示4個為佳,但不得少于2個,回水口居中設置。

這種給水形式的游泳池,池底回水口不得少于2個。為了保證每個回水口的流量基本一致,兩個回水口的接管不得串聯,而應采用本手冊第7.10節各種接管所示的并聯方式在以往的設計中,有采用在中間設置與兩端壁相平行的排水溝,回水管僅從一端接出,在調試過程中則出現靠近接管端回水溝出現旋流現象,無接管端回水溝水面很平靜,無水流波紋出現,證明此端回水極難進入回水管,造成回水出現短流和回水極不均衡。
3.淺水端壁給水深水端回水型,如圖7.4.2-3所示。從游泳池的淺水端壁上的給水口進水,由深水端池底或端壁底回水,回水口不得少于2個。這種形式一般適宜用于池子長度小于或等于25m中小型游泳池,如社區游泳池、中小學校游泳池或一般性社團游泳池。端邊不設起跳臺階時,沿游泳池四周設溢水槽這種方式將淺端臟水經過深端回水,造成污染轉移是不恰當的。布水同樣存在死水區和回水區局部位置有死水區現象。
圖7.4.2-3淺水端進水型循環示意
4.池底端壁給水型,如圖7.4.2-4所示。這種形式是從深水端靠近池底處的端壁上的給水口向池內進水,由淺水端的溢水槽回水,可以適應淺水端游泳人數多、池水受污染較嚴重,對于盡快去除池面漂浮污染雜質較有效。適宜短池(池長小于或等于25m)采用這種形式在國內使用實例較少,據資料介紹,在歐美國家有采用實例。
來源:《游泳及游樂休閑設施水環境技術手冊》